國企民企同賺「黑心錢」 待遇為何大不同?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18/07/26 20:14

最後更新: 2018/07/26 21:08

分享:

分享:

內地疫苗風波愈演愈烈,涉事的兩家企業,除被千夫所指的長春長生生物科技,另外還有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媒體報道,雖然這兩家企業都賺「黑心錢」,但當局對兩者的處理方法卻截然不同。

報道稱,近年來有不少呼聲希望平等對待國營和民營企業,官方也出台了一些政策照顧民營企業,但目前看來,對這兩者的態度仍不能「一碗水端平」,今次處理疫苗事件的過程中,這一傾向尤為明顯。

一個高高舉起 另一個則被輕輕放下?

如果對比一下兩家涉事企業誰製造的問題疫苗更多,則會發現並不是被全民聲討的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數據顯示,長春長生被發現的問題疫苗為25萬多枝,而武漢生物的問題疫苗則逾40萬枝,武漢生物問題疫苗造成的可能危害,較長春長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按理說,武漢生物受到相關部門的調查,以及懲罰力度也應該比長春長生多,但從目前官方披露的消息來看,長春長生已受到相應的懲罰,包括責令該企業停止生產,收回藥品GMP證書,對其罰款344萬元人民幣,涉嫌犯罪者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武漢生物卻似乎「幸運」得多。雖然武漢市食藥監局官網顯示,已對武漢生物作出行政處罰,惟該處罰決定書未公開,是否罰款、罰款金額也未對外披露。

截至目前,其40多萬枝問題疫苗的具體流向、召回情況、不合格原因等信息仍沒有結果。官方最新通報還稱,武漢生物整改後,生產的「百白破」疫苗全部符合規定,已恢復生產。而山東等一些地方安排補種,所用的疫苗亦是來自武漢生物。 

同樣都是為賺「黑心錢」 而置公眾生命健康於不顧的不良企業,為何所受待遇如此之不同呢?有人認為是長春長生的無良行為被爆料在先,也有人認為武漢生物的情況還未調查清楚,不排除這些可能的同時,更多人將原因歸咎於為兩家企業分別為「國有」和「民有」的不同身份背景。

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隸屬於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旗下的央企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生物是內地疫苗企業最大的生產商。長春長生則是經19次股權轉讓以及2次增資,由國企變成的民企。

倘不公平調查與懲罰 民眾信任將難修補

分析認為,如果當局接下來依然沒有加大對武漢生物的調查和懲罰力度,恐將進一步削弱政府的公信力。近幾年,內地疫苗接二連三地出問題,在2016年山東疫苗事件沒過去多久,此次疫苗事件的再次曝光已經傷害了民眾對相關部門治理能力的信任。失去公信力的政府將無力再維穩,從而使整個社會秩序進一步陷入混亂。

今次疫苗風波揭示了內地相關部門在此領域的治理短板,要安撫民眾,最佳方式或許不是管控言論回避問題,更不是庇護涉事企業,及時回應民意,給予相關責任人應有的懲罰,提高治理能力才是上策。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